1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几种形式
(一)伪造合同,虚开增值税发票,虚增销售收入
受市场环境影响,一些上市公司的产品竞争力明显下降,导致市场占有率严重萎缩。此时,上市公司若出现亏损就会面临被摘牌的危险,为了避免在当年财务报告中反映亏损状况,保住上市资格,上市公司会在虚增收入上“下工夫”,伪造多份销售合同,虚开增值税发票,有时还将已经销售给某公司的同一批产品,虚拟销售给其他公司,达到虚增销售收入的目的。
(二)与法律上无关联关系而实际有关联的公司进行大量交易,虚增销售收入
上市公司将法律上无关联关系,但实际上受集团公司控制的几家公司列为购货方,在利润不足时将大量产品“销售”给这些公司,而实际上商品仍在上市公司,只由上市公司向这些公司开出发票和提货单便完成了大额销售,虚增巨额利润。
(三)变相调整应收账款账龄,少提坏账准备
少提或不提坏账准备也是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一个手段,一些上市公司往往会在调整应收账款账龄上做文章。一般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较低,五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基本难以收回,要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为了避免计提大额坏账准备影响当期利润,有些上市公司与购货方联合舞弊,通过借款、转款等方式,虚列当期应收账款。从账面上看应收账款当期发生额很大,但期末余额却较小,股东会误以为应收账款周转率很高,从而影响投资判断。
(四)随意调整会计政策,实行利润操纵
按照会计制度中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一经选择会计政策后,应在各期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但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经常变更会计政策,人为操纵会计利润。比如,有的上市公司从其他公司购入已使用多年的机器设备,以净值入账后却没有按照机器设备尚可使用的年限对其计提累计折旧。而是按照该部分资产的使用年限重新计提折旧,这样就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降低了折旧率,相应减少了当期的成本费用,从而增加了当期利润。
(五)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会计利润
采用哪种方法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一般由上市公司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通过职业判断来确定。如果上市公司不恰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就会增加人为操纵利润的机会,或多提资产减值准备隐瞒利润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增利润。
(六)资产不及时入账,少计摊销费用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实质上是已经发生的一项费用,应在规定期限内摊入有关科目,计入当期损益。但一些上市公司则为了某种目的少摊、甚至不摊。
2对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审计方法
(一)经济业务发生阶段
审计人员要关注交易价格是否公允,即符合市场规则;结合市场销售环境及企业自身情况,与同行业或前期进行比较,分析当期销售利润的合理性;交易是否必要,分析关联方交易未结算金额占关联方交易总额和未结算总金额的比例是否合理,有无利用关联方虚增收入的现象;通过分析性复核程序,比对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真实性、合理性,如有必要可深入了解购货方和供货方的经营状况,进一步判断交易的可靠性。
(二)会计确认阶段
审计人员可以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了解企业的管理水平、财务结构、经营绩效等情况,确认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是否真实;实地盘点判断有无该确认未确认的资产,通过少提费用等方式虚增当期利润,亲自函证往来款项,判断有无虚构或不合理的交易;查验是否有已经达到可使用状态而不及时转入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从而少提费用、虚增利润。
(三)会计计量阶段
审计人员要关注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的依据是否充分,尤其要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频繁变更的情况;结合市场与同类产品进行比对分析,从而判断可变现净值的准确性、合理性,资产摊销的年限是否合理是否有无故延长资产使用年限,变相提高当期利润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