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评估动态
您的位置:
浅谈新形势下增强“六种意识”推动审计信息化发展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19-10-22 | 286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为适应审计全覆盖工作要求,切实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坚持科技强审是提高审计监督效率、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根本出路。当前面临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审计工作者必须要牢固树立和增强“六种意识”,才能不断提升审计信息化工作水平和能力,推动审计信息化发展。

    一、转变传统审计理念的“危机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审计的职能早已超越了查账的范畴,涉及到对各项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查核。这就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审计信息化产品不再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而应拓展到对各类业务数据的审核,亟需审计人员转变观念,加强审计信息化工作,由传统的查账转型到向大数据要资源的新思路。如今的账目更多表现为电子账,数据量也在逐年增大,涉及到的范围和领域在不断扩展,已经从单纯的财务账向业务与财务相关联。随着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客观上对审计工作产生了极大影响,改变了原有审计线索,扩大了审计范围,改变了审计方法,增大了审计的难度,而审计人员受传统审计观念束缚较多,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着眼于未来、长远,重视和支持审计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强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及时对软硬件进行更新升级,在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专业技术方面多多借助外部专业力量,积极应对当前审计工作新要求。同时,审计面临的工作环境不断变化,审计情况复杂性发现问题隐蔽性不断增加。因此,如何适应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是我们每一个审计人都要思考的,树立增强危机意识迫在眉睫。我们必须要在大数据审计上有所作为,让大数据成为我们做好审计工作促进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工具。

    二、推动审计信息化的“政治意识”

    审计机关既是国家机关,更是政治机关和党的工作部门。审计机关讲政治,关键是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向信息化要效率、向大数据要资源,是当前和今后审计工作的趋势。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各级审计机关和全体审计人员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质效的途径,是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研发统一数据应用平台。大数据的应用一般呈金字塔状,越是基层,应用效率越低,问题也最多;越是顶层,应用越高,效果也越好。二是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培训。基层审计机关要结合实际,因人施策,积极转变“坐等培训”的思想,积极有为,积极突破现有的困局,积极在本级项目中进行大数据的尝试、学习;坚持有针对性、计划性的组织不同层次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知识的培训,培养更多复合型审计专业人才;坚持“以新带老”的思维,组建信息数据分析小组,在项目中尽可能的安排老轻组合的方式,让年轻人在实践中学经验,同时也能加快老审计人知识更新和新审计人才的培养进度;坚持人才引进计划,把审计专业、计算机专业、财会专业作为审计机关招录人才的首要条件,为审计队伍充实一批新鲜血液,增强审计机关的活力和战斗力。

三、构建审计信息化分析平台“共享意识”

    数据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石。当前,审计机关的电子数据主要来源于审计对象,各审计机关逐级报送的电子数据构成了审计电子数据的主体。这种自下而上的数据建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效率较低,耗费资源较大。数据资源不足将制约审计信息化的持续深化。数据建设局限性主要体现为:数据收集范围的局限性、数据共享渠道的局限性、数据积累的局限性。打破数据资源局限,将为大数据审计打开广阔工作空间。加快推进数据资源平台建设及共享。首先要不断推进各部门数据资源采集,加快构建审计数据中心,并逐步构建“面+线+中心”数据资源和共享体系。其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数据采集和报送接口标准,制定完善数据整理使用、风险防控等各环节配套制度。不断完善数据整理、分析利用以及流转相关制度规定,有效提升数据质量、有效规范数据流转、有效管控相关风险。然后,提高审计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要积极总结推广“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精确定位”的数字化审计方式,积极探索大数据审计在财政、社保、投资、经济责任、专项资金各审计领域的应用,提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查找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

    四、突破传统审计思维增强“创新意识”

    增强审计创新意识。创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排位居首。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见创新已经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共识,也必将是“十三五”时期审计工作发展的催化剂和强劲引擎。一要解放思想。创新的起点是解放思想,穷则变变则通,思想固执僵化,拒绝排斥新生事物,会带来被淘汰的严重后果。要敢于否定过去的观念和认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主动去研究新情况、去解决新问题、去开拓新思路。二要在审计资源整合上创新。要坚持应急与谋远并重的思路,一方面要科学调配力量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要拓宽专业人员引进渠道,利用招考、选调、招聘、返聘等多种形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审计资源,逐步缓解直至破解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重的难题。三要在审计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创新。既要全覆盖审计,又要突出重点;既要应审尽审,又不能包打天下。积极稳妥,量力而行,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成果运用机制,推动审计更好地满足政府决策的需求。同时,探索在审计技术手段、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

五、强化管理夯实责任“担当意识”

    持续改进审计组织和管理,推进试点并积累经验。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的冲突主要是新工作模式和原有制度的冲突,通过梳理和实践,总结积累经验,逐步加以解决,保障审计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顺利推进。为大数据审计探索路径与方法,做好技术积累、队伍磨合、审计组织探索等准备工作,确保大数据审计工作平稳推进。关注数据安全与风险隐患。管控风险是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保障。信息化条件下,数据存储和传输融入审计现场各工作环节,数据安全及风险管理也将更加复杂,部分现行制度和规定需要完善。如何更加高效而便捷地开展数据分析、数据存储、数据传输等相关工作将成为数据风险管理的新课题。

    六、提质增效夯实“服务意识”

    要全面提升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在审计业务和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水平,为审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劲的技术支撑。一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审计服务意识。要始终坚持把服务挺在前面,注重过程监督,为审计对象重大决策事项做好参谋,在促进宏观治理上真正发挥建设性作用。二要提高审计服务宏观决策能力。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要关注新常态下出现的具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防微杜渐抓小抓早,对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零容忍,坚决严肃查处,绝不能姑息;另一方面要注重分析问题原因,深入揭示和反映体制性障碍、制度性漏洞和机制性缺陷。以此为基础,提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审计建议,并通过审计报告、审计要情、审计专报等途径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为领导科学决策当好参谋,为促进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精准发力,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供依据。三要发挥审计结果的服务作用。必须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审计发现的问题,审慎区分无意过失与明知故犯、工作失误与失职渎职、探索实践与以权谋私,依法、准确地定性处理、界定责任和作出评价,为干部提拔使用、晋级晋职、评先选优等提供可信、可用、可靠的审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