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审计业务和信息技术方法的融合,重视数据分析挖掘,打破数据“信息孤岛”统一整合数据资源,推进大数据技术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大数据背景下内审面临的机遇
大数据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随着大数据审计的深入开展,数据分析逐步由传统审计中的单一环节向审计全流程分析方法转变,并逐步推动内部审计由事后向事前、事中审计拓展,内部审计更具全面性、整体性。
大数据技术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部门以集中分析,分散核查为原则开展非现场审计将成为今后审计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对异地拥有众多分、子公司的大规模企业。通过对全样本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建模与可视化工程,能够迅速发现审计疑点。
大数据技术增强了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在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获取的信息将更加充分,审计资料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凭证,还有文本、图像、音频或视频等数据,这些数据会在系统中留下“脚印”并相互印证,审计资料将更加准确客观。
大数据背景下内审发展的思路
制定相关制度,保障数据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在新时代,企业要坚信大数据能够给自身带来价值,要培养企业全员树立“数据观”,打破数据“信息孤岛”,通过制定相关制度,统一整合数据资源,构建数据综合利用框架,开展数据标准化工作。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高级数据权限,要求企业各层级、各部门积极配合,为内部审计部门提供财务、业务和管理等数据,并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能够与业务人员的良好沟通,确保内部审计部门能够获得数据分析所需的完备数据。
加大审计技术投入,保障内部审计工作高效运行。大数据审计作为审计技术方法的重大变革,需要海量数据信息的支持,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分析方法、计算能力、数据质量的要求。企业应该加大审计技术投入,利用大数据技术抓住审计重点,穿透审计发现的问题。分析方法方面,积极运用文本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新技术开展数据分析;计算能力方面,要配备与企业和数据规模相适应的服务器,并明确服务器的升级规划;数据质量方面,加大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力度,依托审计平台,统一数据规范,提升数据质量,保障内部审计工作高效运行。
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加快高素质复合型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内部审计人员要强化大数据审计思维和能力,主动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环境的变化,加快实现传统审计方式向大数据审计模式的转变。大数据审计具有跨学科、跨领域、重实践、高门槛等特点,企业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促进内部审计人员能力的突破。内部审计人员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既精通业务又擅长分析的复合型、高层次审计人才。
转载于:中国审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