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市审计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切实抓紧抓实抓细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前移关口,压实责任,加强过程跟踪,强化成果转化,促进标本兼治,全力打通审计监督“最后一公里”。
一是注重压实责任,促进建立健全机制。明确建立内部审计工作领导机制,落实整改落实、责任追究、情况通报等制度,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纳入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目标发展考核、组织人事的重要内容。全市各单位主要领导切实履行内部审计整改第一责任人职责,推动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扎实有效开展。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印发《审计整改工作实施细则》,建立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月报告制度,并依托自主研发的“审计管理系统”,对内部审计项目的实施和整改落实进行全流程跟踪管理。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制度层面明确审计整改责任人、目标要求、结果运用和完成时限。
二是注重过程跟踪,坚持边检查边整改。市审计局先后组织开展对市级部门和单位的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实施的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内部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及项目质量等专项检查活动,对检查发现的整改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和情况通报,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坚持边检查、边整改,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责任单位,落实整改措施,按期反馈效果。坚持跟踪整改,结合内部审计资料备案情况,全面掌握了解各单位内部审计项目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建立审计整改问题清单,开展“回头看”活动,实现问题整改到位、“不贰过”。
三是注重成果转化,精准“把脉”靶向“开方”。深层次提出整改意见建议,推动内部审计整改工作从“点上发力”向“面上见效”转变,促进立行立改、举一反三。某开发区审计中心针对检查发现的财务报销、固定资产管理、公务用品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通过建立审计整改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实现16个问题一揽子解决。某国有企业针对检查发现的资产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修订完善《生产性工器具台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备用金管理制度》等5项制度,从源头防范风险发生。某市直单位针对检查发现的档案管理不规范问题,及时联系受托的第三方中介机构,调取了审计取证单、取证材料、审计底稿等资料,进行了重新装订归档。
作者: 陈国虎单位:合肥市审计局